疫情每延长一天,金融、经济和社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就增加一天,且与前期相比,后期损失往往有着倍加的概率。
相反,要克服由相对过剩所造成的经济危机,根本上在于避免产品结构的扭曲和失衡,进而就应该以效用原则而非收益原则作为生产的根本原则,并由此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69]明斯基:《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石宝峰、张慧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5页。
显然,正是由于主流经济学将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视为源于外来冲击,相应地,为克服或缓和经济周期,流行的思路也就在于减少和避免这种外来冲击。[26]因此,要真正理解和解决新形势下的收入分配问题,就需要对碎片化的权力关系及其衍生效应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由于实物因素的冲击主要体现为偶然性的黑天鹅事件而难以避免,相应地,流行的路向也就集中在减少和抵御货币和信用等来自人为政策的冲击。这样,较大的收入差距就会造成较明显的需求和价格分层:一方面,低级产品的需求存在不足,从而导致低级产品的价格往往偏低。其中,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它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单个有组织性的观点,并以一条基本原则或一个基本理念来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
(2)不稳定的储蓄变动往往会滋生出一种幻觉效应,短期的储蓄增大往往使得厂商误以为利率的长期下降,从而激发出对高级产品的过度投资。本章则从信用体系引导的超前消费角度来填补呆账孕育和累积这一图块,进而又从产品等级和价格分层以及消费心理等方面进一步填补超前消费的缘由,而产品等级和价格分层等又归源于锦标赛制市场定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收入两极化,进而从物质基础的瓦解中揭示出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在这种情形下,生产阶段就会增加,生产的迂回度则加深,而消费品的减少又会产生被迫储蓄现象。
同时,消费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又在于,低级产品(必需品)因投资和生产不足而导致价格上涨,而低级产品(必需品)的投资和生产不足又源于原先有大量资金被闲置在高级产品的生产线上。第一,收入结构决定了需求水平的总体不足。事实上,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其他一些流行理论,通常又都会从需求维度来分析经济波动,不仅将经济危机归咎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且还从提升需求的角度来寻求解决经济危机和摆脱经济萧条的经济政策。进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必然还另有导火索所嵌入其中的炸药,这才是造成经济危机更深层的内在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高级产品的需求不足一旦出现,就会迅速扩散到这些相关产业,进而使得各种中间资本品也出现需求不足。[12]卡西迪:《市场是怎么失败的》,刘晓峰、纪晓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相应地,它就看不到超前需求的存在,进而自然也就看不到由此带来的经济萧条。第二,它认定信贷扩张必然导致生产过程的延长,因为信贷扩张带来投资成本下降,进而使得原先无利可图的项目得以生产。在这种情形下,一旦受到某种偶然事件的触发,这些呆账就会涌现出来,进而在制度和心理的作用下就演变为社会大恐慌,并反过来导致信用的休克。[15]问题是,受生产者主权诱导,市场经济中的需求往往会超出其真实的消费能力,这导致储蓄率通常较低,从而也就难以促进生产过程的延长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75]譬如,利率在信贷扩张时往往相对较低,从而就会刺激投资冲动。而正是由于日益偏盛的信用消费,导致资本家账面上的资本量可能还在增加,但其中却包含了大量无法收回的呆账。[53]进而,由于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在全球的蔓延,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大体上也都经历了相似过程。基于这一路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信贷扩张将会造成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脱节,从而也就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炸药。
但在1983年以后,日本的基尼系数开始恶化,在1991年危机爆发时基尼系数达到了创纪录的0.38。尤其是,奥地利学派将经济周期归咎为政府主导的信贷扩张,进而提出了货币发行非国家化等主张,这已经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观念。
这也意味着,信贷扩张对生产投资会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在短期内有助于投资的增加,并通常会为厂商带来更多的利润。(5)从单独机构或行业直接跳跃到了整个经济上而犯了合成谬误。
尤其是,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行,金融家在信贷扩张以及经济危机形成过程中就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果真如此吗?其实,奥地利学派的分析内含着两大严重局限:第一,它将信贷扩张主要理解为投资信贷扩张,因为信贷扩张导致市场利率下降,进而使得资本品的价值上升而引发对资本品的投资。(2)市场短缺的商品,稀少性是影响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55]朱富强:《如何理解现代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表现形态: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对传导机制的考察》,《经济学家》2017年第6期。其实,我们从现代市场经济中也可以越来越明显地看到,收入差距的最显著呈现已经不再集中在资本(者)和劳动(者)之间,而主要出现在不同等级的岗位之间,如超级经理人的出现就是明证。简而言之,工资率占据了生产要素成本的大部分,工资率应该所以而迅速地下跌,以重新恢复投资机会。
但不管如何,由于经济危机还会造成普遍的失业和收入下降,因而福利水平通常也会出现大幅下降。皮革业的行业工资比平均值低8%,皮革业的秘书的工资则比平均值低15%。
首先,如果信贷扩张所激发的投资是全方位的,旧均衡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样,零售商就会继续向批发商进行购买,而批发商又会向更大的中间商进行购买,等等。
[13]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谢华育译,海南出版社2017年版,第56页。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个人主义的崛起和市场权力的碎片化,锦标赛制的收入分配规则开始盛行,收入分配结构也日益呈现出金字塔型。
事实上,在经济危机爆发后,高级产品的需求通常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满足富人需要以及其他受诱导的非真实需求的产品和产业在生产和投资上出现过度,相关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也就会不断升级。[39]之所以如此又在于,一些行业或产品的超前需求,导致整个社会的投资结构出现了扭曲,进而造成产业结构与消费能力的失调。这里嵌入了这样的认识逻辑:市场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导致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的分层,进而也塑造了产品的等级化。
但另一方面,在危机爆发后,人们的消费支出和福利水平则出现坍塌式下降。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降新古典自由主义学说取得支配地位以后,西方各国就开始推行一系列的自由放任政策,如放松管制、降低税收等,从而使得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同样,它的竞争对手广药集团也是如此:先是独家冠名了央视三套《开门大吉》,继而又锁定湖南卫视,并一举狂揽湖南卫视年底的明星跨年演唱会、元宵喜乐会、春节联欢晚会,仅仅在这两家电视台的广告支出就达到了5亿元。进而,消费层次的超前又会刺激高级产品的生产和投资,乃至产业结构也脱离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应地,避免陷入深度经济危机的基本措施也就在于凯恩斯开出的方案:大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和最终贷款人的功能承担来遏制金融的崩溃。[11]但试问:如果企业家都能够正确预测消费需求,为何还会出现企业破产呢?进而,如果承认某些企业家因认识力不足而出现预测失败,又如何能否定在特定时期会出现大多数企业家都预测失败而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呢?曾掌管美联储近20年的格林斯潘在2008年10月23日重回国会山而在证人席上接受质询时就说:我犯了一个错误,我认为组织的自身利益,特别是银行以及其他机构的自身利益,是保护其股东和股东权益的最好方式……这里的问题是,那些看起来非常坚实的大厦以及事实上是市场竞争和自由市场关键支柱的东西倒塌了。
问题在于,高级产品的需求总会断裂,而需求的断裂则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其中,高级产品的价格主要呈现出显著的下跌趋势,低级产品的价格则反而可能上涨,至少低级产品会出现相对于高级产品的价格上升。胡佛1928年11月6日以绝对优势当选总统后,股民们更是期待再繁荣4年,乃至在胡佛担任总统第一天就出现股市暴涨,也根本不在乎已经高至8%到9%的活期贷款利率。最后,生产过剩或者需求不足所引发的经济危机还呈现出这样一个重要特征:危机时期,产品的价格往往低于其生产成本,乃至出现利润下降、为零甚至为负的现象。
从这个角度上说,引入明斯基的分析显然可以修正和完善正统的经济周期理论。也就是说,快速解决当前经济学衰退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无为而治。
[7]但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厂商为何会转向这些产品呢?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产品曾经为生产厂商带来了高额利润,只不过利润在危机时期趋于迅速下降或消失了。波斯纳就写道:股票市场泡沫在1920年代逐渐形成,其背后的驱动力是貌似合理的乐观主义(1924至1929年间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而其直接促成原因则是银行愿意以非常慷慨的条件贷款给想要炒股的人。
然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带来了财富幻觉的破灭,人们猛然间发现自己并不富裕,不仅已经耗尽了所有财富,甚至还透支消费了未来的财富,从而也就不得不压缩消费,其中尤其是会首先削减或放弃对高级产品的奢侈性消费。更为甚者,注重支配市场的生产者也不再像早期社会那样关注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而是根据新兴技术来生产产品并进而来引导大众的需求,尤其致力于具有更高交换价值和利润的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诱导。